炒股票配资金紫乡三江村的73.33公顷水果基地
清晨的南山草原,奶山羊在晨雾中啃食着带露的牧草,奶香随微风弥漫;正午的丹口苗寨,吊龙艺人在阳光下编织竹篾龙身,竹香与果香、菜香交织;夜晚的巫水河畔,光影秀在崖壁流转,山歌与鼓点共鸣。在湘桂黔交界的群山中,城步苗族自治县正以“五香产业筑基、农文旅融合赋能、非遗发展铸魂”的三维发展路径,让苗乡大地迸发蓬勃生机。
9月29日启幕的湖南(城步)高山农业博览会,将成为“五香”产业的展示窗口。3万平方米展区内,“五香”农产品与非遗艺术品同台亮相,通过产销对接等活动拓宽销路,推动农业与文旅深度融合,让高山物产真正走向全国市场。
“五香”筑基:高山物产的价值蝶变
平均海拔696.8米的城步苗族自治县,群山环绕,昼夜温差大。近年来,该县依托独特生态禀赋培育出奶香、竹香、茶香、菜香、果香交织的“五香”产业体系,通过科技赋能与品牌塑造,让山间物产完成从“土特”到“精品”的跨越。
科技赋能让传统农业焕发新生。在蒋坊乡的延季蔬菜基地,以色列肥水一体化滴灌设备精准输送水肥,数字化系统实时监控作物生长状态,搭配省农科院研发的生物有机肥,使西红柿可溶性糖含量较普通品种高出30%。奶业领域,羴牧科技联合高校开发的奶山羊AI专家系统,实现24小时精准管护,不仅降低疫病防控成本,更让家庭牧场平均增收30%。南山牧业建成全自动化生产体系,从挤奶到成品仅需4小时,巴氏杀菌工艺最大限度保留鲜奶活性,其科研项目斩获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针对山区果蔬保鲜难题,城步建成多座千吨级冷链仓库,通过气调保鲜技术将水果保质期从7天延长至45天,为水果蔬菜错峰高价销售提供保障。
展开剩余81%品牌塑造推动产品价值跃升。城步峒茶作为第四纪冰川期幸存的珍稀茶树资源,曾长期“养在深闺人未识”。该县将城步峒茶设为重点项目,将古茶树设为珍稀资源加以挂牌保护,支持峒茶科研项目开发,并推动其获得有机认证与国家地理标志。2023年,城步峒茶品牌价值达15.72亿元。南山萝卜通过湘菜大师赋能与本土主播推广,从“地摊货”变身全国700多家连锁餐饮的指定食材。“蜂舞南山”等蜂蜜品牌借助服贸会、广交会平台走向世界,受到海内外市场热捧。目前,城步10家企业18个产品被纳入“邵阳红”公共品牌,蜂蜜更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全链发展拓宽富民路径。目前,城步峒茶种植面积已达2000余公顷,形成了以峒茶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带动苗乡30000多人实现稳定增收致富。金紫乡三江村的73.33公顷水果基地,盛果后年产值预计超2000万元。全县1.33万公顷蔬菜基地覆盖13个乡镇,年产值达11.8亿元,惠及1.5万户农户。城步引导企业创新,进一步延伸竹产业链条,发展竹资源培育、竹精深加工等竹木加工企业17家,年消耗南竹400余万根,实现笋竹加工业产值1.5亿余元。电商成为产业腾飞的重要引擎,“红薯妹”刘星等36名本土主播通过直播带货,自2016年以来累计销售额达6.7亿元,带动1.2万人增收。湖南汇蜂农业打造蜂蜜全产业链,26家合作社带动4000多人从业,其减贫案例获评全球最佳实践。
截至目前,城步奶牛和奶羊存栏总数达2万余头,奶业年产值超过3.5亿元,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6330公顷,产值达16.8亿元,水果种植面积达6600公顷,特色水果产值达9.2亿元。该县新扩茶树种植面积4660余公顷,培育茶种植专业合作社50家,茶叶产值可望达到1.2亿元。“五香”产业带动全县近5万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文旅融合:从流量洼地到体验高地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巫江两岸的崖壁突然化作巨型银幕——3D全息投影重现苗族先民的迁徙史诗,虚拟火把在山峦间蜿蜒成河,马蹄声穿透夜幕;游船驶过,AR技术让浪花幻化成游动的银鳞鱼,苗族银饰闪耀的光芒在水波中流转。“第一次觉得历史这么触手可及!”来自上海的游客王女士惊叹道。
长期以来,“只知南山、不知城步”的困局制约着城步的发展。为此,该县以“双核引领、全域联动”战略打破空间限制,将生态风光、红色记忆与民族风情串联成线,推动“南山流量”向“城步留量”转化。2025年清明假期,全县接待游客17.3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14%和15.43%。
“双核驱动”重构旅游格局。城步以南山国家公园和县城为核心,完善基础设施与产品供给。南山特色文旅小镇完成1.4公里民族风貌改造,观景台、蒙古包度假村等设施日益完善,“小小牧民”体验区让游客沉浸式参与挤奶、制作奶制品等活动,年接待量超80万人次。县城则通过巫江夜游项目激活夜间经济——全国首个水上苗乡数字幻游节目《巫水河边月正圆》以2.6公里航程为舞台,崖壁作幕,3D投影再现苗乡历史;游客品着油茶看实景演绎,4幕大戏串联起迁徙与丰收的故事。该项目运营至今接待游客3.5万人次,带动周边商铺营业额上涨数倍。民族风情商业街同步兴起,苗绣、银饰店铺与街头艺人表演相映成趣,让游客深深感受到苗族文化的魅力,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红绿融合”擦亮精神底色。作为红军长征经过县,城步修缮老山界红军步道,串联高山红哨、蓬瀛长征纪念馆,打造红色研学线路。讲解员杨昌鑫在新铺里民俗农庄讲述《一盏马灯》的故事,这盏红军遗留的马灯,成为传承红色记忆的活教材。该县将《一条棉裤》等红军故事编集成册、融入山歌,让“红色+绿色”的研学之旅愈发鲜活,全年接待红色研学团队200余个。茶园村更规划“一轴三区”布局,打造红色教育研学区与苗寨风情游览区,实现红色基因与生态资源的双向赋能。
“区域联动”突破地理阻隔。为破解大山限制,城步主动对接大桂林旅游圈,与怀化通道、广西龙胜等县组建两省四市五县旅游合作联盟,实现资源共享、客源互送。借助“桂林看山水,城步品文化”的互补格局,粤港澳游客占比持续提升。此外,县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旅游发展资金,设立市场开拓、等级创建等奖项,激励产业升级。目前,全县建成省级乡村旅游区(点)8个,长安海棠茶旅基地、羴牧太坪牧场获评省级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玉龙洞正在积极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农旅融合让田园变风景。茅坪镇金兴村创新“夏种水稻冬种油菜”模式,春季千亩花海铺成金色画卷,夏季彩色水稻勾勒苗族图腾,2024年吸引游客超1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300万元。丹口镇桃源村因2万多株桃花得名,如今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春季桃花烂漫引客来,夏季漂流戏水人气旺,全村20多家民宿170多间客房常常提前订满。
2024年,城步旅游综合收入突破45亿元,较2021年增长120%;群众人均增收超2万元,旅游从业者占比达18.7%。今年上半年接待游客336.9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4.7亿元。
非遗铸魂:千年文脉的活态传承
“六岁跟着祖母学刺绣时,我就知道这针线里藏着苗家人的故事。”在五团镇腊里村苗绣基地,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伍前金一边展示绣着花鸟纹样的作品,一边说道。在城步,像苗绣这样的非遗瑰宝还有很多。近年来,该县通过“保护为先、宣传引导、融合发展”的举措,让47项县级以上非遗项目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保护是传承的前提,城步用制度与行动守护非遗根脉。目前,该县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个(城步吊龙)、省级5个、市级9个、县级47个,有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5人。为保护这些文化瑰宝,城步成立了山歌研究会、苗文化研究会、非遗保护中心等10余家组织机构,发掘整理山歌12万首、谚语1.2万条、民间故事5000余个、民间音乐200余首。在丹口镇,吊龙舞传承人蓝立校带领舞龙队坚守传统,从扎龙工艺到舞蹈技法,每一个环节都严格遵循古法。城步还启动丹口苗文石刻群保护编制方案,争取资金修缮孔圣庙等,推进长安营古城遗址考古勘探等项目。
宣传推广让非遗从“养在深闺”到“广为人知”。作为“中国山歌之乡”,城步的苗族山歌调式多样、旋律独特,承载着苗族人的喜怒哀乐。每年农历六月六,苗、侗、瑶等民族齐聚山歌节,以歌会友、以歌传情,27届山歌节的持续举办,让苗乡歌声传遍全国。城步吊龙舞更是多次亮相国内外舞台。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湖南周活动上,这种用长杆撑吊、塑造“飞龙在天”姿态的艺术形式,令在场国内外友人大开眼界。
融合创新让非遗在市场中实现“自我造血”。伍前金创立苗绣文化研究所、培训学校和开发公司,形成“研究+培训+产品开发销售+民俗文化旅游”的完整模式,培训农村留守妇女,让苗绣从生活用品变成文创产品,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苗乡油茶熬制技艺传承人刘仁秀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人健康需求优化原料与工艺,让这道“苗家待客礼”成为热销的特色食品。城步积极探索“非遗+旅游”“非遗+电商”模式,在景区设立非遗体验区,通过电商平台销售苗绣、油茶等非遗相关产品,让非遗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南山的奶香仍在飘荡,巫水的光影依旧璀璨,吊龙的竹香不曾消散。城步以“五香”产业夯实经济基础,以文旅融合拓宽发展路径,以非遗凝聚精神力量,三条脉络的深度贯通,不仅让这座苗乡边城实现了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双赢,更为县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城步样本”。当高山物产遇见千年文脉,当生态风光融合现代科技,城步正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振兴华章。(谭宇 阳望春 吕伟铭)
发布于:北京市宝利配资-机构配资开户-股票平台-十大杠杆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
- 上一篇:配资排名因此此次恢复制裁对韩国相关行业的影响会有限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