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股票配资实盘排名上海医生的好口碑渐渐传播开来
50年,197批,2025人次,这一串数据述说了上海援摩洛哥医疗队员们不畏艰苦、用医术架起中摩友谊桥梁的故事。
摩洛哥,这一位于非洲西北角的国家,与上海相隔一万多公里。1975年,第一批上海医疗队踏上这片土地,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医疗援助历程。
9月19日,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会见了援摩洛哥医疗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陈吉宁说,援摩洛哥中国医疗队的上海队员远离祖国亲人,克服种种困难,以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术救治当地病人,赢得了赞誉、尊重和信任。这项事业坚持了50年,一批批接力,非常不容易,也很了不起。
当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对话多名来自上海的援摩医疗队员,听听他们讲述这场跨越山海的医疗援助。
1975年9月,中国第一批援摩医疗队全体成员。本文图片均为受访者供图
出发:责任与使命
展开剩余83%为何选择援摩?当记者把这个问题抛给上海援摩医疗队员们,他们的答案几乎是一致的:这是白衣使者的一种荣光与使命,也是来自国家和组织的一份嘱托和重任。
摩洛哥小城塞达特是中国援摩医疗队工作的起点,也是我国最早在摩设置医疗点的地方。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的外科医生张柏根如今已是耄耋之年,他是上海首批援摩洛哥中国医疗队队长,同时兼任临时党支部书记。1975年,时年34岁的他带队前往摩洛哥开展医疗援助,在驻地医院——塞达特省哈桑二世医院开展工作。
张柏根记忆犹新:“首批出征的这支队伍一共12人,来自仁济医院、瑞金医院、新华医院等上海各大医院,既有学西医的,也有会针灸的,还有能说一口流利法语的。在当时出征的援摩医疗队中,这支队伍还创下了平均年龄最小、队长年龄最小的纪录。”
每一批医疗队员的援摩时间是两年,大部分队员此前对摩洛哥的医疗情况不甚了解。在塞达特,医院的医疗环境很差,缺医少药,救治设备落后,老百姓生活条件也很有限,夏天没有电风扇,全靠冰块和手摇扇祛暑,“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上海医生永远都冲在第一线,白天门诊、晚上急诊,全天无休,我们用了3个月时间,用精湛的技术和敬业的精神安全度过了‘考察期’,取得了当地政府和医院的信任及赞扬,医疗队因此获得了高规格的接待,相继受邀到当地市长及省长家中做客,这是一种被当地人视为表达充分尊重和认可的礼仪形式。”张柏根回忆。
此后,上海医生的好口碑渐渐传播开来,吸引了周边不少居民前来求医问药,甚至还有摩洛哥家庭条件不错的年轻人慕名而来,当面求教医学技术。
公开数据显示,半个世纪以来,上海先后派出197批、2025人次的医疗队。医疗队员以仁心仁术造福当地人民,解除了670万余人次患者的病痛,促进了摩洛哥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人民健康水平提高。
在小城塞达特,当地群众对上海医生也非常熟悉。走在街上,无论大人小孩,都会用中文对中国医生说“你好”。上海医生技术高、态度好,给摩洛哥的病人留下深刻印象。
奉献:需要和感恩
什么样的病例是上海援摩医生接诊最多的?孕产妇肯定排得上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当地医疗条件差,孕产妇几乎没有产检的习惯,分娩后因为大出血或者产后感染送医的病人很多。
在中国援摩医疗队中,很多人都听过摩洛哥产科大夫伊曼的故事:1981年,伊曼的母亲在外出途中突然破水临产,经诊断为巨大儿和面先露导致的胎儿窘迫,两名驻扎在塔扎医院的中国医疗队队员及时为她做了剖宫产手术,挽救了这对母子的生命。这名婴儿就是伊曼,如冥冥之中有安排,长大后,他也成为了一名产科医生。
救治伊曼母子的中国医疗队队员,是来自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医生严伟及其同事。“多年后,我们也是通过一篇报道了解到,我们当初剖宫产的孩子现在成为产科医生,能够为当地的老百姓服务,这是援摩经历给予我们最好的礼物。”严伟坦言,当时还有许多更复杂的病例,有病人分娩后胎盘滞留、脐带绕在大腿上三天,感染十分严重;也有送来的难产产妇,腹中胎儿的手已经露在外面,“我们赶紧给她剖宫产,同时还要给婴儿的小手做好消毒,再从腹部拿出来”;还有孕产妇因为连着几胎都是剖宫产,生产时大出血,子宫破裂......解决这些棘手病例,成功挽救产妇和胎儿,让诸多医疗队员感受到了留下来的意义和价值。
姜全明在摩洛哥进行医疗服务。
在摩洛哥,中国医生的身影无处不在。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普外科医生姜全明有过2次援摩经历,58岁的他回忆起当年和队友去撒哈拉沙漠途中遇到一家咖啡馆老板,对方一听说他们是中国医生,马上叫来自己的母亲、妻子和三个孩子,当场致谢。原来,这名老板在10多年前得了肝包囊虫病,生命垂危,是中国医生给他做的手术;老板母亲也在30多年前生产时,由中国医生为她做了剖宫产手术;老板的妻子生产,仍是中国医生接生。
“这样一家三代人都曾被中国医生救治的故事,在摩洛哥还有很多,他们说中国医生是‘被派来的天使’。”姜全明感慨,援摩经历让他受益一生。
收获:情感与交流
援摩不仅仅是治病,更是搭建起一座跨越山海的桥梁,让两国人民情感交融,也让中国医术传播得更远。
瑞金医院内分泌科医生齐研是第194批援摩中国医疗队梅克内斯分队队员。她记得,自己在当地医院时,一名糖尿病患儿需要血透管子,但医院没有储备,当地医生们自发凑钱购买,齐研也捐出了随身带的200元。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医生周珑,来自第194批援摩洛哥中国医疗队塞达特分队穆罕莫迪亚分队。她在当地教摩洛哥助产士使用微信,以便回国后保持联系。“他们甚至还会主动要求学习一些中文,方便与我们后续交流,而我们也在那里收获到,医学是技术与人文的结合,不仅仅要治病,还要更好地去关爱患者、了解患者,给他们更多生活上的帮助。”
援外过程中,第194批援摩洛哥中国医疗队总队长范晓盛了解到当地医院收治的糖尿病人非常多,但连便携式的血糖仪都没有,肺部疾病患者也没有雾化吸入设备,他第一时间向国内申请医疗设备和器械捐赠给医院。
作为第193批援摩洛哥中国医疗队塔扎分队队长,上海浦东新区浦南医院医生陈卫东回忆,得知当地塔扎医院血库告急时,队员们主动前往血库义务献血,这份大爱跨越了国界。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针灸科医生沈含冰是第195批援摩洛哥中国医疗队队长。他在当地收获了自己的第一个“洋学生”——穆罕默德,这位充满梦想和热情的摩洛哥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针灸情有独钟,他曾远赴中国学习,自费进修中医针灸,并渴望将中医针灸带回家乡,开设专门的诊所。
沈含冰在当地收获了他的首个“洋学生”——穆罕默德。
“在这段援外医疗之旅中,我与穆罕默德建立了深厚的情谊。”沈含冰感慨,他们之间不仅是传授医学技艺,更蕴含了跨越国界的友情。
从1975年至2025年,五十年来,一代代援摩医疗队员一次次将危重患者的生命从死亡边缘拉回,一次次为他们解除疾病的痛苦,也一次次感受到摩洛哥人民对他们的真挚情感。如今,接力棒仍在传递,从一场场手术到一次次义诊,再到一次次公共卫生培训,“救死扶伤、甘于奉献”的中国医疗队精神将持续传播到摩洛哥的每一处角落。
发布于:上海市宝利配资-机构配资开户-股票平台-十大杠杆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
- 上一篇:股票配资学男生独唱《最美的歌儿·唱给妈妈》深情演绎
- 下一篇:没有了